本文由DeepSeek生成
9月11日,北京某小区一声闷响,37岁的演员于朦胧坠楼身亡。警方排除他杀嫌疑后,一则未被证实的消息在网络发酵:他生前曾遭经纪公司“雪藏”三年。这位因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《太子妃升职记》被观众熟知的“古装美男”,生命戛然而止,也将娱乐圈的灰色规则——雪藏,再次推向公众视野。
一、雪藏:资本棋局里的职业绞杀
雪藏不是封杀,而是资本的资源冻结。它通过减少曝光、停掉工作、终止宣传,让艺人从公众视野中“慢性死亡”。这种行业潜规则,往往围绕三大逻辑展开:
1。 合约博弈中的权力失衡
艺人签约常被称作“卖身契”。经纪公司投入重金包装艺人后,需快速收回成本,但工作安排常引发矛盾。如刘德华早年因拒绝TVB五年长约,被雪藏400天,错失多部电影机会;韩国艺人金在中因抵制不平等合约,遭SM娱乐雪藏15年,镜头被删、活动受限。
于朦胧名下两家工作室(上海起萌、东阳鲜萌)分别于2024年11月、2025年7月注销,这种合约关系的变动往往是雪藏前兆。
2。 资源分配与利益冲突
当艺人走红后要求重新划分利益,资本常以雪藏施压。BOBO组合因华谊兄弟资源偏袒、三年换近10位经纪人,最终在合约纠纷中走向单飞;火箭少女101成员孟美岐、吴宣仪因乐华与腾讯的资本博弈,在综艺中被全程打码,沦为“隐形人”。
3。 拒绝潜规则的代价
网传于朦胧因拒绝某女投资人要求遭封杀,类似案例在圈内屡见不鲜。演员孙菲菲2009年因拒绝制片人“特殊要求”,戏份被删减、恶意剪辑成“演技差”;袁立2017年因质疑《演员的诞生》节目组,被经纪公司以“损害声誉”为由暂停所有工作。
二、雪藏的致命性:从职业死亡到社会性死亡
雪藏对艺人的打击是系统性绞杀,其心理摧残分为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:自我认同崩塌
演员的价值依赖公众反馈,雪藏意味着“被行业抛弃”。徐怀钰被雪藏后从“平民天后”沦为无人问津,患上抑郁症;于朦胧2023年复出演《一伞烟雨》时,被观众评价“眼神空洞”,暴露长期失业后的价值感瓦解。他曾坦言:“演员需要被看见”——而雪藏剥夺了这一基本需求。
第二阶段:经济与舆论的双重绞杀
艺人收入依赖工作机会,雪藏直接切断经济来源。徐怀钰被雪藏时银行卡仅剩2000元,靠粉丝救济度日;于朦胧注销工作室的举动,也暗示着经济压力。
同时,舆论反噬如慢性毒药:于朦胧多次遭恶意剪辑,在《追光吧哥哥》中被骂“划水”“轧戏”;郑爽2016年因综艺剪辑成“疯癫”形象,字幕暗示其“精神问题”。心理学研究显示,这种持续网络暴力会刺激大脑产生恐惧反应,引发抑郁、焦虑等躯体化症状。
第三阶段:微笑抑郁与绝望爆发
长期压抑会演变为隐蔽的绝望。于朦胧生前最后一条动态中,8月29日的红墙背影照尽显孤独,其余风景照却似正常分享生活——这正是“微笑型抑郁”的典型特征:表面平静,内在崩溃。心理学专家指出,这类抑郁患者自杀成功率更高,因亲友易被表象迷惑而放松警惕。
三、雪藏之下,无人是赢家
雪藏本质是资本对“不听话商品”的惩罚,但代价是鲜活的生命。韩国《艺人心理健康保护法》要求经纪公司提供心理干预,而国内行业仍缺乏监管。于朦胧的悲剧撕开三条裂痕:
心理干预缺失:艺人长期处于高压却无系统支持;
舆论问责真空:恶意剪辑、造谣者极少被追责;
合约权力不对等:艺人面对天价违约金无力反抗。
结语:当星光坠落之后
于朦胧的逝去,让“雪藏”从行业术语变成血色的警示。它不仅是职业封杀,更是对尊严的践踏——刘德华靠开理发店熬过雪藏,徐怀钰在抑郁症中挣扎求生,而更多人沉默着消失在公众视野。
娱乐圈的光鲜背后,资本与权力的博弈从未停歇。但若一个行业的生存法则,需要以生命为代价去修正,那么所谓的“星光大道”,不过是布满荆棘的牢笼。当观众开始审视明星的“完美人设”,当行业愿意制衡资本的野蛮,或许才能避免下一个于朦胧的坠落。
责任编辑:张玉